重庆研学 | 《重庆·1949》如何成就红色研学的精神升华

2025-9-17 15:29| 发布者:admin| 查看:2| 评论:0

摘要:重庆研学 | 《重庆·1949》如何成就红色研学的精神升华
 重庆研学,渝你研学,与你一起成长!



当历史的文字化作舞台上的光影,当狱中的铮铮铁骨在旋转舞台中重现,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重庆悄然发生。将《重庆·1949》大型红色演出纳入重庆研学体系,是渝你研学在红色教育领域的深度创新。这种"先实地探访、后艺术沉浸"的课程设计,正在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教育体验。




一、《重庆·1949》:一座移动的革命纪念馆

这部全球唯一的360°旋转沉浸式剧场演出,以磁器口古镇为核心场景,通过5个环形舞台、8大场景异位同步推进的技术奇迹,再现了1949年重庆解放前夜的生死博弈。演出聚焦狱中绣红旗、烈士遗书、突围营救等经典桥段,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将红岩精神可视化、艺术化、情感化。



二、课程设计的深层逻辑:为什么先参观后观演?

1.从实证到共情的知识建构路径

白天在渣滓洞触摸刑讯铁镣、在白公馆查看狭窄牢房,获得历史实证

夜间通过艺术演出看到镣铐如何被铸成信念、牢房如何孕育希望,完成情感升华

形成"实物认知→情感触动→精神内化"的完整教育闭环


2.多维感知的历史理解强化

实地参观建立空间认知:监狱地形、关押结构等物理信息

演出补充时间叙事:事件前因后果、人物关系网络等动态信息

二者叠加形成4D历史认知模型(三维空间+时间维度)


3.艺术化处理的教育适配性

对低年龄段学生而言,直接面对刑具可能产生心理不适

演出通过艺术转化淡化血腥突出精神,更适合青少年接受

灯光音乐等元素强化崇高感,避免单纯悲情化叙事



三、学生的收获:三重维度的成长

1.历史认知的立体化
"原来课本里'狱中斗争'四个字,包含了这么多智慧与勇气"——通过对比实地看到的狭窄牢房与舞台上宏大的斗争场面,理解历史书写的深度与厚度。


2.情感共鸣的层级化
从白公馆看到小萝卜头牢房时的难过→观看演出中"托孤"片段时的泪目→听到《红旗颂》响起时的热血沸腾,形成递进式情感体验。


3.价值内化的自觉性
通过艺术感染主动生成"珍惜当下→传承精神"的内心驱动,而非被动接受说教。演出结尾的集体宣誓环节,让个人感悟转化为集体信念。



四、课程串联的教育智慧

这种设计背后是重庆研学的底层逻辑:


1.遵循认知心理学规律
依从"具体→抽象→升华"的认知发展规律,实物观察与艺术体验相互印证,避免历史虚无化。


2.破解红色教育痛点
解决传统红色教育"有感动无思考、有参观无内化"的问题,通过双重刺激强化记忆点。


3.打造沉浸式学习场域
形成"现场遗址(物理场)+艺术空间(心理场)"的双场域教育模式,实现1+1>2的效果。

 

当学生们在剧场泪光闪烁地仰望红旗旋转,当散场后郑重抚摸胸前的红岩徽章——这一刻我们看到,重庆研学真正实现了从"走进历史"到"历史走进心里"的跨越。这种课程设计不仅是一场简单的观演安排,更是精心构建的教育桥梁:一头连接着血与火的过去,一头通往光与未来的传承。而这正是红色重庆研学最动人的教育诗篇。


渝你研学·与你一起成长




END




编辑|烨子

审核|陈伟

摄影|渝你研学

合作微信|13310239127

联系电话|13310239127

平台官网|cqyanxue.net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