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研学,渝你研学,与你一起成长! 最近几年,作为承载着个体与社会对“更好的教育”的探索期待与育人目标的研学旅行热度不断攀升,正成为文旅教育市场的亮点和热潮。在市场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研学旅行也因“预约难”“品质低”“服务差”等问题频频登上热搜,整体暴露出三对“高低”矛盾,亟待我们在“研学大热”的当下回归理性、回归初心,重新思考研学旅行的意义和发展策略。 研学旅行的纲要性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实现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形下,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积极探索培育创新型的时代新人,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研学旅行通过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让学生走进自然与社会、丰富眼界与阅历、收获知识与成长,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 研学旅行是研学者以提升综合素养为目的,前往研学场所,开展集研究性学习、实践性教育、文化性体验等为一体的旅游活动。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将教育活动与旅游体验合二为一的文旅新业态,其自身带有强烈的文化属性,莘莘学子在旅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享受文化的熏陶。 当下,我国旅游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研学旅行使传统旅游的教育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进一步延伸。作为“教育+旅游”的全新旅游业态,研学旅行是以“文”塑魂,以“旅”为媒,助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 一是研学市场高需求与低供给之间的矛盾。 当前,研学产品被市场和用户寄予厚望,市场希望用富有教育属性的旅游产品吸引用户;用户期待付出更多的花费来获取更多的学识和人生体验。 研学旅行用户调研数据显示,85.87%受访者自己想去研学、61.71%想让子女参加研学;单次报名研学产品的价格在1000元至6000元。人们乐见研学旅行的蓬勃发展,心中理想的研学旅行是一个双赢的产品。 伴随多元市场主体而来的,是定价随意、安全难保、资质不全等研学乱象频出。研学旅行事关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和下一代的未来,其对市场执行主体及从业人员有着教育行业和旅游行业的双重高要求,注定了其不能成为一个降低门槛,监管缺位的行业。 (一)高位谋划,提质增量,优化研学资源供给。 当前,我国研学旅行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2022年研学突破600万人次。随着全生命周期研学旅行观念的进一步普及,中国研学客群将持续增加。因此,优化研学资源供给乃当务之急。 研学旅行兼具研究性学习、实践性教育和文化性体验的核心内涵,这一内涵决定了研学市场的发展方向,也是提升研学产品质量的题中之义。 一是要运用教育心理规律提升教育价值。优质的研学产品应对教育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深刻的认识,在发展理念上重视文化和教育目的,成为提升国民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研学产品的设计应积极转变过于强调旅游导向的思维,强化研学旅行的教育目的。聘请既懂教育又懂旅游的专业人才进行规划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研学旅行产品中。同时,应结合不同研学客群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深挖文化内涵,做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解读,阐释好传统文化的新意蕴与新内涵,找到文化研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例如,长沙橘子洲头就以毛泽东同志等峥嵘青年的求学经历为题材推出了国内首个红色五感多维沉浸式青春剧场《恰同学少年》,构建了沉浸式的互动研学场景,让研学者在行走的体验式场景中,成为故事的参与者。 三是要巧用书本知识关联研学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的“余韵”和“变奏”,要求研学内容与书本知识相互映衬,奏出和谐的素质教育交响曲。 研学内容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和实际需求,注重实践和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研学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同时,研学的内容还要兼具实用性,学生通过对文化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探究和切身体验,得到个人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并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得到有效应用。 (三)部门联动,规范标准,健全研学市场管理。 优化研学市场监管对护航行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既可以保障研学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营商环境。因此,明确监管主体,规范研学游市场秩序,引导其健康发展、回归其教育本义,防止其被异化,也就显得更为重要而紧迫。 最后,要重视实施质量,加强后效评估。面对迅猛增长的市场需求,研学过程质量控制和研学效果测评显得尤为重要。应探索由主管部门指导下的第三方评估方式,对研学实施单位进行后效评估,加强研学服务质量监控。 合作微信|13310239127 联系电话|13310239127 平台官网http://www.cqyanxue.net/portal.php |